最近收到幾個朋友的求助,說自家小麥發黃了,打了很多次藥都不管用。于是就和他們一塊下田查看,這不看不知道,一看還真是嚇一跳,一種往年只是在個別地區發生的小麥病害———小麥黃矮病毒病,居然在我們這兒出現了!
了解小麥黃矮病毒病發生癥狀
這種病害在早春發生以后,最明顯的特征就是小麥整體發黃。近距離觀看,尤其是剛抽發出的新葉,從葉尖到基部,大概有2/3左右明顯發黃,基部多為綠色;或者葉片上出現與葉脈平行的黃(白)綠相間的條紋!
發病嚴重的小麥植株,分蘗少,明顯矮化。不及時防治,后期小麥拔節推遲,嚴重的甚至不出穗,對小麥造成毀滅性打擊!另外,有一些發病嚴重的地塊,仔細觀察會發現,小麥的新葉長不開,甚至有一些卷曲、皺縮的現象。
小麥病毒病引起的發黃,和普通生理性發黃有啥區別?
小麥病毒病引起的發黃,主要表現在新抽發的葉子上,新葉從葉尖到葉鞘,逐步開始發黃,或者與葉脈平行黃(白)綠相間;植株明顯矮化。小麥生理性發黃,主要是下部的老葉發黃,發黃的葉片是從葉鞘部分向葉尖逐漸變黃,在田間發病時分布比較均勻!
病毒病是植物的癌癥,一旦發生,很難治愈,而且傳播速度很快,只能通過一些化學手段抑制病害的蔓延,通過增強植株長勢來減輕病毒的影響。因此,一旦確診為這種病,立刻打藥就很關鍵了。小麥黃矮病毒病在田間的發生,和小麥的長勢以及土質有一定的關系,小麥長勢越弱,發病幾率越高;土地貧瘠,重茬嚴重的地區,也會發生。
這兩天北方迎來大面積降溫,多地下起了大雪,相較于前幾天將近20攝氏度的溫度,這兩天的溫度可以說是暴跌。由于前期溫度高,北方的農作物,比如小麥等,都開始旺盛生長,這次突然的降溫,不利于農作物的生長,需要采取相關措施防凍。
雨雪后病害一定要預防
這次北方是大面積的降雨降雪,土壤的墑情足夠了,但是隨著土壤濕度的增大、降溫過后溫度全面回升,田間病害發生幾率大大提高,我在這里建議種植戶一定要防好兩種。
1)小麥紋枯病,這種病害主要發生在小麥的返青拔節期,濕度大,溫度高,發病幾率大大提高。發病以后往往在基部的莖桿葉鞘上,能看到明顯的黃褐色云紋狀病斑。種植戶在進行管理時,建議扒開小麥葉片,看基部莖桿,因為紋枯病的發生,葉片上往往不明顯。治療紋枯病建議使用24%的井岡霉素15-30g或24%的噻呋酰胺20ml一畝地,預防紋枯病,建議使用40%的吡唑醚菌酯.戊唑醇20ml一畝地。
2)小麥條銹病,全國植保站早在年初就已經發布了條銹病早發的預防警告,這次的集中降雨,會加大條銹病的發生幾率。如果雨后發現田間已經發生,建議使用12.5%的氟環唑15-20ml一畝地治療,氟環唑活性高,治療銹病特效。如果沒有發生,可和紋枯病一起進行早期預防,使用吡唑醚菌酯、戊唑醇、苯醚甲環唑等都可以。今年旱情偏重,而這次的降雨能在很大程度上緩輕旱情,但是隨之而來的也是各種病害問題,雨后管理,一定要細心,這才是小麥高產的關鍵!
來源 |農技講堂、公益植保
★本篇出自化肥價格資訊,僅作參考,讀者自行承擔全部責任。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權,請聯系我們協商處理。